收集信息的困扰大家好!我是如卷青年-天翊。一个分享如何使用 FlowUs 等多维表软件,以个人知识管理为底层,构建一个all-in-one的《人生精进管理》系统经验的知识 up 主。
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扰。
微信里收藏了许多"深度好文",但却没时间阅读,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结果却积攒了数百条未读。
面对抖音、B站和小红书等海量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我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收集哪些信息。
收集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工具和平台上,例如手机备忘录、某个应用、电脑软件、手写的卡片等。当需要找到特定信息时,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找。
这些都是个人知识管理在收集阶段会遇到的问题。但在分享具体的收集方法和工具之前,我想更深入地探讨信息收集的过程。
我们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收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为很多时候解决问题需要跳出问题本身,从整体角度来思考。
收集信息只是结果,在收集之前还有两个步骤我们可能会忽略或没有意识到,在收集信息之前,我们首先要接触到信息,然后接收信息,最后才是收集信息。
接触信息的三种方式我们接触信息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主动的和被迫的。
被动的方式主要指那些不由我们控制的信息,比如脑海里冒出的想法、在做事时遇到的问题、与他人交流时吸收的经验。
主动的方式则指我们有目的地搜索和查找信息,比如带着一个问题或对某个事物充满好奇,去搜索和查找相关的资料。
被迫的方式则包括日常应用推送的消息和新闻资讯、大数据给我们推送的短视频、商品等。
了解接触信息的方式的意义在于,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原则来收集信息,以提高所收集信息的质量和降低收集成本。
我们需要尽量减少思考如何收集信息、采用什么方式和工具的过程。相反,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是否要收集这些信息及其作用。
收集信息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接触信息的方式,收集原则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被动接触到的信息的原则:我们要做到百分百收集未竟之事,并将其存储在大脑之外的某处。
这是美国著名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在《搞定Ⅰ》中提出了一个原则:目的是为了清空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被琐事所困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思考。
有时候,我们脑子里会突然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或者想要做的事情,但过一会儿就会忘记。当我们想起时,却无法具体回忆起它们,这让我们感到烦恼。
正如卜拉马·库马里斯所说,悬而未决的事务同时存在于任务的实际位置和我们的大脑中。大脑中未完成的事情会扰乱我们的思维,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除了这一点以外,这些不断涌现的想法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当我们在思考问题、探索世界时,我们的大脑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
它们可能是一些创新的点子,也可能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可能是一些让我们感到惊喜和兴奋的新发现。
在这一步中,快速、低成本地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想法和灵感非常重要。
如果需要花费几分钟才把文章收集到软件上,那么你的想法基本上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压缩收集信息的时间成本,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对于主动接触到的信息的原则:我们应遵循有共鸣、有帮助、最小颗粒度和保持质疑态度。
如果遵循上述原则,养成良好的信息收集习惯,将非常有助于解决信息囤积的问题。
所谓有共鸣和有帮助,指的是那些让你产生了许多想法或者对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帮助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整篇文章收集下来放在收藏夹里长时间不管了。我们需要将对你有共鸣和有帮助的信息拆解成一个个最小颗粒的知识点。
在这一步中,我们要从收集一整篇文章的思维转变为收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将一篇文章或一个视频看作是许多个知识点的集合,就像这个视频一样,整个架构包含了这些知识点。
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对你有启发意义,也不需要记住所有的知识点。你只需要选择那些与你产生共鸣的知识点即可。这样无论是从记忆的角度还是理解的角度来说,难度都会小很多。
在我的知识体系中,通常不会见到长篇大论的文章,而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这样的形式便于我们进行各种排列和组合,从而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保持质疑态度在《底层逻辑》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注射性观点"这一概念,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信息时,都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进行反问和思考。
例如,我提出的被动、主动和被迫这三种接触信息的方式,我们可以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其他的方式吗?这对我有所帮助吗?”等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对于被迫接触到的信息的原则:眼不见为净,能取关则取关。
2018年,谷歌提出了“数字健康”的理念,我认为很适用于当下的情况。因为许多人都有信息成瘾的倾向。
上海市卫健委曾这样描述信息成瘾:“过度沉浸在信息的搜索和收集活动中。这一现象多见于高学历人群,成瘾者会花费大量时间上网浏览信息,当没有网络时会立刻感到焦虑不安,总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和新闻,担心负面影响对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同时,还可能出现身体症状,例如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我认为“奶头乐”这个词更贴切,不过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说了。
大部分人的信息成瘾情况可能没有那么严重,但我们也要引起警觉。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就像精神食粮一样,会影响我们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会在面对大量的令人兴奋的信息时变得容易分心。这种分心现象并不只是因为信息本身的质量,而是因为我们追求信息获取的过程本身所带来的快感。然而,这种追求也会使我们的大脑变成一个回收站,收集各种无用甚至垃圾信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经济学家明·许教授指出,大脑往往高估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但实际没有用处的信息,就像我们喜欢垃圾食品中那些没有用处的热量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知道油炸食品对我们来说并不健康,但我们非常享受它们的味道,它们能极大地刺激我们的味觉。这与我们被迫接触的信息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它们实际上对我们没有太多帮助,反而有害,但它们能刺激我们大脑分泌多巴胺,导致我们不断追求更强烈的刺激。
这种信息成瘾的危害在于,我们会没有时间阅读高质量的信息,也没有空间存储它们。更严重的是,我们会逐渐失去阅读长篇信息的能力。你最近阅读过最长的一篇文章的字数是多少?
在这一步中,我们将进行"断舍离",这是为了减少信息成瘾对大脑的伤害。
我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我会取消关注那些价值较低的信息渠道;其次,我会删除多余的应用程序,减少信息的干扰;然后,我会关闭消息推送,避免那些刺激的信息进入视线。
在《掌控习惯》里面,戒掉坏习惯的第一定律:让它脱离视线,我们可以理解成诱惑,制服诱惑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不见它,你就不会想起它,不要想着挑战自己的软肋
收集信息流程和工具在分享了各种接触信息的方式及其原则之后,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收集流程和工具。
收集的原则是尽可能降低收集成本,将所有收集到的信息汇集在一个地方,以提高检索效率,并通过量变引发质变,形成群聚效应。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四种类型的信息媒介:视频、音频、图文和图片。其中,我不太常接触音频并且处理也比较繁琐,所以我的主要信息收集集中在视频、图文和图片上。其他的收集方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
此外,还有两点需要补充。首先,收集指的是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信息,不会因为某些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信息丢失。我曾多次遇到知乎回答和B站视频找不到或被下架的情况。
其次,尽量不要在软件存储大视频,因为即使你购买了软件会员容量仍然是有限的,而且过大的文件会导致软件加载缓慢。对于大视频,可以选择其他地方进行存储,关键是要固定一个地方,并养成整理的习惯。
我的主要收集场景有两个,一是手机,二是电脑。手机端的收集方案并不完善,需要通过电脑进行二次调整。下面是我的收集流程和工具。
在手机上,我主要使用FlowUs的微信剪藏功能进行快速收集。
例如,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好的回答,就会将这个回答分享到FlowUs的微信剪藏,并在分享的同时写下我为什么会收集这个信息的原因或感悟。这样,FlowUs就会自动同步这条消息到剪藏,但只有链接和我发的文字需要二次处理,其他信息也大致如此操作。
电脑端主要通过浏览器插件简悦和猫抓进行收集。简悦主要用于收集文章和图文,如知乎、小红书上的信息。猫抓则是为了下载B站视频,确保不会被删除。
软件我会放在评论区供大家下载,具体的安装和操作可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