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侨之乡”,听“端芬女”的新故事!她们在这里发现了美...

来“华侨之乡”,听“端芬女”的新故事!她们在这里发现了美...

台山有句老话

——“塘底水 端芬女”

相传端芬镇塘底村的水

自古以来因其水质清

味甘甜而远近闻名

而将“端芬女”与“塘底水”相提并论

可见端芬镇的女性

和塘底地区的水质一样

名声在外

下面

一起来认识几位

生活在这里的“端芬女”

台山市端芬镇素有“华侨之乡”的美誉

自然环境优美

历史文化悠久

华侨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还曾是“广府人出洋第一港”

当年,先辈们为了谋生

从这里出发,远渡重洋

近年来

随着乡村振兴的东风

和“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

吸引了不少返乡青年回来就业和创业

这位来自端芬镇的“新农人”

同时也是一家米厂的老板娘

她的名字叫何颖娴

谈及当初为什么会决定回到家乡来,接手家里的生意,何颖娴说:“因为当时读完大学之后,已经工作了两年,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我父亲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其实在家里就业跟在外面差不多,你有没有考虑回来家里。就这样很简单的一句话,我心里就有一种很感动的感觉,所以我就选择了留在家里,做了粮食这个行业。感觉最大的价值就是自己能传承。”

正所谓万事起头难,更何况隔行如隔山。在真正接手做了粮食行业之后,何颖娴发现这个行业也不简单。比如,对于初入行的何颖娴来说,就感觉所有水稻都是同一个模样。“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刚开始的时候,我对稻谷的品种全部都不了解,所以我要从育种、插秧等各个方面去参与,去了解这个水稻的特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田、了解产业

何颖娴一边工作

一边学习农业知识

在稻季每天下田看苗看稻

早出晚归

用心听取农户和育种专家的意见

经过多年努力

当初对水稻一窍不通的何颖娴

如今对农田已了如指掌

成为了“乡村工匠”、广东省乡土专家

“这是我们优质稻的示范基地,我们是需要通过自己来种,种了之后拿数据,看它的产值,抗病虫、抗倒伏的一些数据。如果表现良好的,我们才可以作为推广,给农户大量种,提升品牌影响力。”何颖娴介绍道。

为此

她更是每年引进技术人才

为农户和合作社提供免费的

种植管理技术培训

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开拓引进电商团队服务农业事业

增设线上销售、开拓线下渠道

开展电商培训、提高经营效益

何颖娴表示,“这种培训必须就是我们去参与,然后免费给农户们提供对接,农户们就不需要费用。对农户们来说,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过来学,所以我们就利用了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培训的基地。我们有电商培训、用肥、用种等培训,各方面关于涉农方面的培训,我们都有开展。”

另外一位端芬镇女性“新农人”代表

名叫阮瑞娟

2015年,阮瑞娟不顾父母反对

随同乡的丈夫梁敏杰回乡创办农场

“之前我们从事汽车行业,行业的跨度很大。至于为什么会回来选择农业这块呢?因为那时候刚刚有小朋友,想多点陪伴家庭,同时老人家年纪也大了,我老公想着回来搞种植的话,可以兼顾到家庭。”

阮瑞娟坦言

在创业初期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毕竟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和便利

回到老家后

却天天在这里风吹日晒

“不过逐渐地自己抵触期过了,就会觉得人变轻松了,也不会那么计较了,知足常乐。从流转几十亩种植农作物开始,农场发展到现在,经营已达300多亩地。我老公主要负责机械这方面,我就打辅助,像现在他在维修没空,我就会帮忙,看看田间要不要做其他事,比如杀虫,安排人员去做下一造,田间怎么分配种植。”

就这样,夫妻俩积极参加

各种农业技术培训

参加台山市农业部门组织的

“新型农民培训班”

共同学习新的农业知识

成为真正的有知识、懂技术

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接下来

这两位特别时尚的“新农人”

她们放弃了在大城市的繁华生活

毅然决然的来到端芬镇

打理着一间特别的小庭院

“我非常热爱江门这个地方,之前我一直往赤坎那边跑,痴迷得不行。2019年的时候,我又去赤坎,结果他们在装修,不能进去。”

出于对老建筑的痴迷

来自广州的谭秦渝

偶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

来到了端芬镇

租下了一栋建成于民国时期的小洋楼

“很多人认为,这有什么好看的,破烂不堪的一个院子,但在我眼里就是丰富得不得了,勾起我很多心事。让你很享受回忆的那种感觉。”

如今,谭秦渝拉上好姐妹李秀

抛开大城市的喧嚣

把这里慢慢打造成

她们心目中民宿的样子

同时,她们也希望能聚拢

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让大家一起认识端芬

发现端芬的美

如今在端芬镇

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农业领域

用她们独有的细腻和温和

守护着一片生机和绿色

担当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守望者

全力以赴在助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中

书写属于她们的奋斗诗篇